2012年从IP 产业的成长性和成熟度两方面分析IP 行业现状,结合产品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,对IP 产业下一步发展策略进行分析。
国内IP 核严重依赖外部供给
最近一年,新的一轮IP 公司并购不断发生。Semico Research 数据显示:近3年来全球第三方IP 市场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0%左右。根据Gartner 预计,2012 年全球IP 产值约为21.40 亿美元,同年全球IC设计业销售额约为800 亿美元,56%的营收集中在全球前三大IP 供应商处。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认为2012年中国IP 核市场规模约为2 亿美元,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%。但是国内IP 核需求严重依赖外部供给,无论是处理器核,还是接口IP 以及模拟IP 等等。由于一些最先进的IP 并不是全球同步发售的,IP 供应商也不会为小的SoC 公司改动优化IP,所以竞争一开始就是有所偏向的。由于功能越复杂、制程越先进、价格也越高的SoC越依赖IP,因此在40nm 以下制程中首次投片的SoC 中IP 的成本往往要占到总成本(通常高于3 百万美元)的30%左右。
与以往相比,以下两点值得注意:一是随着SoC 设计复杂度的提升,即使是以往那些相对保守的先进客户都已开始采用IP 方案,来加速SoC 产品的上市进程。对于不是主要差异化的功能或是复杂标准,如多频多模、多格式解码,获取IP 许可是最经济可行的道路。二是单个IP的设计复杂度也提升至一个崭新的高度。比如今天USB3.0的specification多达1000 页,高速的Serdes 需要支持PCI-E3 等工业标准,而且Data Rate 需要连续可调。因此,IP 领导者的企业规模已经超过千人。
提升IP 公共服务平台价值
因而,需要重新认识IP 公共服务平台在行业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。工业和信息化部早在2003 年即部署了北京和上海两个IP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。10 年来,两个平台上汇聚了一手的一线SoC企业、境内外IP 供应商、Foundry 以及科研院所的供需信息。下一步在信息交换、峰会组织的服务基础上,平台机构可以通过许可规则创新和信用体系建设,组织开展SoC 企业成熟IP 的再许可、新工艺的IP porting、共性IP 的开发定义、设计服务公司IP 的推广等进一步支撑IP研发的服务工作,从而形成IP 创新中心。实施方案有如下两种:
一是立足制造环节。Foundry 制程升级对工艺IP 和基础IP 的需求是长期稳定的,比如国内最大的几家Foundry 近来每年IP 的投入都在千万美元以上。由于各Foundry 下设的IP 研发服务部门及附属的芯片设计服务公司局限在内部服务,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利益区隔,因而各Foundry 必需的ADC、DAC、PLL、标准IP单元库、存储器编译器等通用IP 的共性知识产权和技术积累复用效率不高,从而使得资源(特别是国家项目支持部分的成果)没有完全发挥效益。而IP 公共服务平台由于具有普遍服务的特性,这些平台如得到国家项目支持或部分支持,通过许可机制创新,相应的IP 复用效率将得到有效提高,财政扶持和行业资源将会利用得更充分。
二是立足系统实现。以IP 公共服务平台为纽带,围绕具有整机应用切入能力的SoC 芯片设计企业,组织IP 算法提供单位、联合具备工艺物理实现能力的设计服务单位,联合开发行业通用IP 核。经过调研和规划,可以分层次逐步实现一批关键IP 核的规格定义、设计开发、IP 硬核验证以及集成到整机SoC 的IP 功能验证,提供IP 在实际整机SoC 芯片的实际功能应用和测试方案。经过算法级、IP 级、芯片级和系统整机级等多重验证,相应的IP 核实际使用功能具有了高稳健性和兼容性。
奋斗和远谋对于国内集成电路企业而言都很重要。IC 设计行业里在一线IC 企业之外也需要有公共服务机构,持续关注所面对的SoC 和IP 国际市场的主流规格、技术发展趋势。现阶段SoC/IP企业就算无法参与规格制定,也还是应该选择加入或共同委托服务平台加入相关的国际整机和IP 标准规格组织、认证认可协会,及时取得第一手信息,做好充分准备和必要布局。然后在此基础上,通过技术积累,发挥创意,找出自己产品的技术出路和应用市场。
此文章发表于《中国电子报》